×

海边春秋

福建省作协主席新书《海边春秋》再现新时代文学激情

tushuxun tushuxun 发表于2019-03-28 07:39:45 浏览35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张正海、林定海、曾小海、虾米、海妹、蔡橹子、陈海明……这些普通人的名字,都跟“海”有关,也是福建省作协主席陈毅达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海边春秋》里的人物。这部描写孤岛建设背景的小说,从在《人民文学》发表到出版成书,在“海的情怀”里展现出文学对新时代的激情,作品一面世就获得评论家多方肯定。

《海边春秋》叙述了从北京名校毕业回闽的文学博士刘书雷,工作不久就被派往岚岛挂职历练的故事。作品围绕蓝波国际项目与蓝港村整体搬迁的矛盾和破解展开叙事,在 “一带一路”背景中深入海岛村民生活,体现了新时代现实及人物成长的斑斓画卷。“陈毅达是精通小说这门手艺的,其《海边春秋》不是一部简单的为政治服务的作品,因为小说的政治化不是以一种外部的力量来干预文学,不是以一种明确的目的理性来代替真正的生活,而是通过重新塑造人的感觉和精神世界的方式,通过审美与政治的融合来实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子林评价《海边春秋》是“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二重奏”,通过选取比较敏感的村落“搬迁”题材,讲述走出书斋的青年干部刘书雷寻求破解困局的故事,“生动展示了我党领导下新时代创业的艰辛,同时也预示了新时代创业的远大前程”。

“文学要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首先建立起问题导向意识。这应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题鲜明的政治特征,更应该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政治特征。”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波澜壮阔地走过40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呼唤着中国文学去书写去讴歌,陈毅达长篇小说《海边春秋》写“新故事新主题新人物”,是一部应时之作,反映伟大时代精神,生动讲述了中国故事。

“小说给人以感染的主要是它所塑造的人物,尤其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总有一种力量能让你动容。这些人都是有情义的,大至对国家、家乡,小到对长辈、亲人,作者能够捕捉到他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不突兀,不夸张,把他们放置在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中,细微中见真情。”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表示,《海边春秋》触及“青年及青年问题的归来”的时代命题,整部小说中所洋溢出的那种久违的暖意和进取精神,也可见出作者对现实的理解力和思想光彩,“中国的文学需要有一束这样的审视的目光”。

近年来,读者普遍抱怨当代文学失去了介入时代现场的能力,《海边春秋》正面回应了这个问题。“作者具有敏锐的时代意识,聚焦精准,见证了当前中国社会巨变的大历史和小细节。”文学博士曾念长认为,《海边春秋》是一部有开拓性意义的小说,小说聚焦平潭综合实验建设,涉及一系列崭新的时代命题,将改革开放经验的文学书写推到最前沿,而且隐含了某种突出的问题意识,即当代知识青年如何认知和应对这个巨变时代。小说以一个文学博士的挂职经历为主线,极具现场感,“作者对小说人物的选择,不是从概念中推演出来的,而是在时代现场中捕捉到的” 。

陈毅达出生于闽北山区,在基层工作多年,一直关注农村和青年成长的现实问题。“我自小深爱文学,也是文学伴我度过了许多人生重要的时光,给我心灵以慰藉,给我精神以提升。”他在接受中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曾是福建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扶贫工作队员,对包村那一年的年轻岁月和农村生活无法忘怀。几年后,他写出中篇小说《我在岩庄做的唯一一件事》,发表在《福建文学》杂志上。有些情结多年激荡在心中,一直无法找到创作的突破口。这些年,在接触农村的新变化、大学生返乡创业和“援岚”干部经历等诸多现实素材后,他终于在建设两岸共同家园的题材中,把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农村未来的希望和年轻人的成长思考融合在一起,实现他进一步展现文学对新时代的激情的理念。

《海边春秋》被称为是新时代现实主义的小说力作,首发于《人民文学》2018年7期,是《人民文学》在“新时代纪事”栏目刊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又于近期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共同出版。海峡文艺出版社编辑任心宇说,本次出版的单行本,作者对部分情节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增加了十多万字,基本上达到了以“诗”的艺术手法,将新时代主题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故事、丰满圆润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语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