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放弃

《永不放弃》新书发布,揭开书中书外的公益顺风车故事

tushuxun tushuxun 发表于2018-06-21 00:14:25 浏览4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6月16日,第七届顺风车日暨《永不放弃》新书发布会,在北京汽车博物馆成功举办。

“顺风车日”是广受顺风车车主和乘客喜欢的节日。2012年,品牌联盟董事长、北京车友协会会长、顺风车发起人王永联合央视主持赵普、陈伟鸿、郎永淳,以及免费午餐、微博打拐发起人邓飞共同发起和倡导,并同年6月6日举办了首届“顺风车日”,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本届“顺风车日”活动当天,《永不放弃》的作者也来到现场,分享了书中书外关于公益顺风车的那些人那些事。

《永不放弃》新书发布,揭开书中书外的公益顺风车故事

《永不放弃》写的是品牌联盟董事长、北京车友协会会长、顺风车发起人王永的公益之路。从一个人的顺风车公益,带头做顺风车公益团队的历程,给读者展示了公益顺风车的发起、发展和壮大。在《永不放弃》新书的发布交流现场,书中提及的多个主人公,慷慨激昂的讲述,也带给在场来宾很多公益顺风车不被人熟知的故事。

活动现场,《永不放弃》作者郭佳蕾也对书的编写构思做了讲述。据郭佳蕾介绍,《永不放弃》从采访人物,选择照片,再到地方站的真实情况,历经一年的素材寻找和资料搜集,最终才成就了《永不放弃》。从一个人的公益到个地方站的情况,再到书中的每一个张照片、每一个名字,都能跟所有顺风车公益团队一一对上。以第三方的角度,抒写着顺风车公益“传递”温暖的故事,也表达着对所有顺风车公益参与者的敬意。

其中,书中“刘坤明,王永喊你来北京”章节中的主人公、顺风车副总干事刘坤明也分享了加入顺分车公益的缘由,以及顺风车公益活动中的心酸经历。据介绍,有时候活动从6月到8月,需要团队在每天在高峰期暴晒,是比较辛苦的事情;其次,活动大多在早上七点多开始,团队就需要在五点起床,七点准时到活动现场;活动的进行还会被质疑是作秀。从不被理解到相互信任的过程,是顺风车团队坚持下去的奖励。

“永不放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础,北京晨报总编辑谢星文,在交流会上分享了自己跟王永认识的故事。并对顺风车公益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顺风车公益爱心的传递如何坚守初心,是否会走向商业化,如何管理好不断壮大的顺风车团队,是顺风车未来发展需要考虑和思考的事情。

据书中展示,顺风车公益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和支持。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免费午餐及顺风车发起人邓飞,同为央视著名主持人、顺风车发起人的郎永淳、赵普、陈伟鸿,以及国家一级演员六小龄童等演艺名人都曾加入到顺风车公益活动中来。据悉,从2012年首届顺风车日正式起航至今,顺风车公益已经在全国30多个城市,建立了100多个地方工作站,形成了具有百万余爱心车主团队。

《永不放弃》新书发布,揭开书中书外的公益顺风车故事

交流会现场,全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执行主任、态客公司创始人、顺风车联合发起人吴昌华女士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高度,对顺风车公益在节能环保、绿色出行方面的意义做了深刻解读。吴昌华认为,《永不放弃》不仅是中国人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顺风车公益的理念需要被不断的传播和宣传,《永不放弃》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可以在各大媒体以多种渠道不断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永不放弃》抒写的顺风车公益的故事,也更多的传递顺风车公益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

《永不放弃》的主人公顺风车公益发起人王永,从结构和章节带领大家粗略浏览了书的内容,还分享了自己潜心准备五年,以顺风车公益为基础,发表的博士论文《不确定情境下的助人行为研究:以顺风车为例》的研究模型。

郭佳蕾表示,写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达顺风车公益团队是正规军,顺风车公益的理念和历程可以更好的被看到,可以增加一个途径方便传递顺风车公益的理念和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顺风车公益的爱心理念,以及公益人的永不放弃精神。

顺风车公益倡导的不仅仅是免费顺路捎带乘客,而有其更多的公益意义和价值在里面。节能环保、缓解交通压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任等,都是顺风车公益潜移默化为推动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据王永介绍,“顺风车”每天可减少10%-25%的车辆,以北京500万辆车最低标准10进行计算,除去北京市平均每天尾号限行的100万车辆,每天可有效减少40万辆。如果按38万辆车每天节约一千克汽油计算,那么就北京市而言,每年将少消耗新鲜空气约250多万吨,减少排放一氧化碳约3万吨。

对环境的影响是“顺风车”公益无法量化的意义,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任,却可以直接影响着“顺风车”公益理念的传递。城市中“熟悉的陌生人”很多,更何况搭载着陌生人的顺风车,之间需要跨越很多心理障碍和防御屏障,是人之常情,也是城市病症之一,而能跨越人心建立起来的“顺风车”公益,也成就了现在不断壮大的“顺风车”队伍。

《永不放弃》是王永的永,也是永远坚持的永。从个人的公益,到一群人的公益,再到一个社会的公益,传递才是基础,身体力行的做好,做好自己坚持的,将这种公益精神传递给接触的每个人,传递才会在社会大环境下开花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