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下图书

线下图书越卖越少,为何书店却越开越大

tushuxun tushuxun 发表于2018-09-25 15:00:03 浏览45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9月19日上午,由杭州市政府、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开幕式在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吴晓波受邀参加了2018杭州文博会“新文化·新消费·美好生活”文化创意产业大数据发布会,现场分享了近年来新中产消费习惯的变化趋势。

作为文化产业里的“内部人士”,吴晓波从一家书店里深刻感受到了这个行业的变化。“2010年的时候,杭州房价开始涨了。我有一个念想,要在西湖边为读书人留一扇窗户。正好,一个朋友在临西湖边有一个200平方米的商铺,说三年免房租给我开书店。我在想,如果房租都免掉,我还亏钱那不是很傻吗。我就开了那个店,叫蓝狮子时尚书屋,注册资金是200万,我开了22个月把这200万彻底给开没了,然后就关门了。”

前两天,成都亚洲书店论坛公布了中国书店数据,书店最多的北京有6700家,第二名是成都,3400家,杭州排在全国第七,有1892家书店。

“几年的时间,书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书店的属性。八年前的书店主要是卖书,但是今天的书店变成了一个生活方式,变成了年轻人体现审美的空间。你从小小的书店会发觉,今天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生的变化,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还是在文化的内涵和属性上。”吴晓波说。

无独有偶,大数据也证明了文创产业的深刻变革。

从2015年的马桶盖爆文开始,吴晓波频道开始研究一个群体:新中产。新中产最早是在消费领域被发现,他们横扫了美国的电脑、欧洲的包包、澳洲的保健药、日本的电饭煲,他们有非常强的消费能力,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买单,所以,消费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年的数据积累之后,吴晓波频道正式发布了《2018年新中产白皮书》,第一次尝试 用数据解读新中产。

从每年新中产群体的消费数据来看,新中产的消费观念变化和文创行业的变化息息相关。吴晓波频道主编魏丹荑说,“从纵向上看,我们把消费定义为三个层级,底层是必需消费;中间层是功利型消费,这种支出可以让我们更有能力或者更有魅力,比如知识付费和健身;最顶层就是美好型消费,就是当时当下能够获得幸福感、舒适感的东西,有60%的新中产养成了一年远游一次的习惯,而24%的新中产家庭购买了马桶盖,让每一个屁股都能得到关怀。”

伴随新中产消费观念的变化,新中产消费慢慢呈现出以下四大趋势。

第一、体验式消费大于实物性消费;

第二、定制需求大于标准化需求;

第三、追求实用性大于追求摆设感;

第四、圈层区别大于城市区别。

这样的变化也意味着整个产品的生成过程变成了一个养成过程,它不再是在生产车间里面把一个产品冰冷地做完以后,再卖给消费者,而是从创意开始就有了消费者的参与。消费者开始为技术、设计、非标、服务、体验、参与等价格之外的因素买单。

吴晓波说,这些变化,也倒推着企业在变化,进而出现了一批为新中产生产产品的“新匠人”。

“我们频道最近也推了‘新匠人的加速计划’,现在很多年轻创业者开始回到了商品的基本面。你今天去问那些95后、00后,你的理想是什么?100个人里面想成为马云、马化腾的人大概没有,因为他成不了那样的人。但是他们愿意做什么东西呢?他们可能会说,我能够做一把茶壶、一把雨伞、一包燕麦片、一双鞋子、一个宠物店,这些东西是他们在生活里热爱的一个东西。”

在文博会现场的“新匠人加速计划”专属展区,记者也深刻感受到了吴晓波所说的“新中产热爱的产品”,或者说“新匠人企业生产的产品”。

“我做了7年茶叶,有一天突然发现,我们没有一个‘上得了台面’的水壶,所有人都把水壶偷偷摸摸地藏在桌下。”谈起创业的初衷,茶素材创始人庄景杨简单而直接。

为此,他花了4年时间,创立了只有一个SKU的茶素材,只卖“上得了台面”的水壶——汀壶。

一把雨伞能有多潮?

Miss Rain创始人陈才荣带着各种联名款雨伞参加各大时装周、音乐节、主题展,做线下快闪店,入驻潮牌集合点、书店。“我们平时用的雨伞可能就是下雨天拿出来用一下,之后就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了,但是如果你买了一把很有设计感的雨伞,可能你就会时时刻刻记得带在身边。这样不是比买一把丢一把要好得多?”

能把纸折叠出千般变化的十八纸、为消费者预留了足够“参与空间”的Miss Meet的保温杯、为孩子造梦的墨小小……每一个品牌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匠心。

据了解,本次文博会将持续至9月23日,其中,主会场展示及活动面积超过6.5万平方米,设有国家主题展区、创意生活展区、文化科技展区、工艺精品展区、产业融合展区、艺术创新展区等8大展区,展会期间,还将举办17场论坛(发布)活动。